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當代首飾展 PREZIOSA 2013- Un certain regard - 主展


本文小編: Molly

有天在友人分享文中看到了PREZIOSA 2013的展覽影片資訊,突然意識到自己不就剛好在Florence這充滿文藝氣息的城市,眼看著展覽就要結束,幸好小編趕上了最後一天前往參觀,於是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分享今年PREZIOSA的當代首飾展。

PREZIOSA,自2005年開始就開始致力於推廣當代首飾,由LAO-LE Arti Orafe Jewellery School & Academy統籌策劃,在The Marino Marini Museum 展出,今年的展覽主題「Un certain regard」,小編嘗試找出這句話的釋意,但這好像是法國坎城影展的其中之一獎項名稱,依網友提供的意思應該是「不一樣的視角」,但為了不偏離主題,小編的認知應該是希望大眾用「不一樣的視角來看當代珠寶」。
 在這古老的博物館中,此展大致分為三個展廳,分別是主展區、攝影作品區以及新秀區,接下來會分不同文章介紹,首先就先來介紹主展的部份吧!




主展區中共有六位藝術家展出,分別是:  Singurd Bronger, Sophie Hanagarth, David Bielander,  Philip Sajet, Suska Mackert, Karin Seufert

而在展覽主題中提到(部份摘錄翻譯):

珠寶這兩字在人們心中所喚起的視覺影像總是與閃亮的珍貴寶石、貴金屬等其他裝飾物相連結,或是和稀有度”, “聲望或是權力等字眼相關,這並不能道盡珠寶二字的最大可能性,但卻是最深植人心且常見的說法; 珠寶不僅只是外在形式的指標,更切確的說,珠寶是一種人際交流間表達自我意識的媒介物質。附加的條件就是引發出強烈的爭議關於珠寶是什麼或不是什麼? 在藝術珠寶的範疇之中,材質並不是唯一的爭議主軸,更常見的是關於尺寸大小或是配戴性的探討,造型和主題也並不一定是令人愉悅或安心的,也因此被束立起議論的圍牆而被定義為” Aliens”

         “他們跟我說這是個珠寶展覽,但我根本找不到任何跟所謂珠寶相關的東西!”

突然間藝術珠寶引發出令人不悅的觀感,讓人想離開,但如果你願意在多花點時間仔細看一看,捨棄偏見再仔細比較,你會發現其中蘊含著錯綜複雜的創造能力以及喚起連結時代精神的豐富情感。
在此展中觀者不僅可以拆解並重新構造對珠寶的定義,更可以從作品所想帶給你的概念中意識到自身的觀點,並感受到與當代珠寶之間的互動。


想必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觀感,也是身為創作者的我們最常面對到的質疑,但想起當年小編前往英國求學前壓根沒想過要從事當代珠寶的創作,也根本不瞭解所謂的當代珠寶,還記得第一年在Diploma 課程時,由於本校特色大多是異材質創新的創作風格,看著碩士甚至大學部的學生做了一些很大膽的創作,心中也曾出現了問號,無法想像自己未來也要做這樣的東西,但就在這一年之中事情出現了改變,在看了許多展覽然後逐步的了解與認識之後,不知不覺就被當代珠寶給深深吸引住了,當代珠寶的獨特性、蘊藏的生命力及豐富的創造力是商業珠寶無法觸及的部份,當然每個人的認知與體會不同,小編無法一語道盡,但就如同這展覽希望大家做的一樣,不要被刻板印象給限制住,試著用不同的視角及觀點,停一停、看一看然後想一想,再多一點的觀察,你將會看到當代珠寶中的無限美好。

以下為展品側拍,enjoy!



                   made by Singurd Bronger




                made by Sophie Hanagarth








made by David Bielander





   made by Philip Sajet






  made by Karin Seufert






made by Suska Mackert

"不單只是滿足裝飾的欲望,穿戴珠寶的理由比你想像中的複雜。"
究竟能有多複雜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台灣 | 展覽】: 「意出望外」董承濂個展



本文小編-Heng Lee













旅居於美國的董承濂出生於台北1996年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創作組後不久即前往美國奧瑞岡大學金工與珠寶設計研究所就讀。作品曾多次於國內外美術館與藝術機構展出,目前任教於加州藝術學院,並在舊金山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說起小編和董承濂的相識要回溯到2008年,當時工藝所舉辦了國際金工菁英培訓營,當時其中一位受邀擔任講座的美國知名金工藝術家Kate Wagle,是董承濂在奧瑞岡大學的指導教授,所以他隨Kate一同來台灣並擔任助教及翻譯的工作,Kate 在介紹她的學生作品時也特別提到董承濂是一位非常認真有想法的學生,那時小編就對他的作品印象深刻。

                       

                                     2008年Kate Wagle與董承濂於台灣工藝所國際金工菁英培訓營


事隔5年,沒想到能在台灣看到董承濂的個展。當初看到宣傳海報的時候,就覺得十分驚訝,因為和我印象中他以往的作品感覺相當不同,有別於他之前較為立體並帶有強烈議題性的身體互動裝飾,他這次的作品以平面的方式,細膩的描繪這幾年來的人生體悟,作品多了些許柔和與浪漫的氛圍。

                                                                                 
                                                                                董承濂早期作品 'Vanity Brush'
           

這次在谷公館所展出的系列全都為琺瑯燒製並結合石墨素描的作品。

董承濂說:「在我自己的藝術創作路上,比起目的地,我發現自己更感動於創作中的種種旅途經驗。在攝式800度的高溫燒烤下,鉛筆素描畫下石墨堆積的種種痕跡可以完整的保存在層層的珐瑯中一併熔合在金屬表面上,冷卻後的琺瑯永久的記錄下筆跡,也記錄下創作旅途的感動。在這次的作品中,董承濂運用素描寫生嘗試著保存時間的片段,旅程的片段,也許是風景印象,也許是緣份境遇,也許是花朵盛放,也許是肉體溫暖,也許只是你我短暫的眼神交接。


                                            
                                             意出望外  2013  紅銅,磁鐵,琺瑯,金,石墨鉛筆素描   427×122×6 cm   




Because Horizon  2013   不鏽鋼,琺瑯,石墨鉛筆素描  168x64x23cm



意出望外展場

小編看展時很幸運的遇到藝術家本人,也跟他討論了這個展覽的創作歷程,由於琺瑯燒製需要高度耐性及專注力,作品大小亦受限於窯爐的尺寸,所以這次展出是以分件組合的大型壁面裝飾為主。
親臨現場的小編簡直五體投地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個展竟然只花了他半年的時間製作,這讓小編難以想像這半年他是怎麼不眠不休的創作啊?董承濂說為了要配合有限的窯爐尺寸,作品因此必須來來回回拆開組合許多次,耗費不少心神。但也因為燒製琺瑯的過程十分艱辛,如何讓自己的身體在繁瑣的工作中維持最好的狀態,並讓精神狀態切換自如對他來說''身體與精神''是整個創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這次意出望外」董承濂個展可說是小編今年在台灣看到其中最精采的金工創作展之一,打破了一般我們對金屬工藝的界線與想像,材質細膩的表現與視覺編排的震撼令人深深感動,大家有機會絕對不要錯過





期期間:7/14 - 9/8

開放時間:星期二Mon – 星期日Sat 11:00 am - 7:00 pm

地點:台北谷公館畫廊/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1號4樓之2

按此→Map

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連結谷公館的FB看看展覽近況喔 : https://www.facebook.com/michaelkugallery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2013 Schmuck in Munich 旅記 -「周邊展覽分享 」- 7

本文小編: Molly

Schmuck 2013 的展覽介紹終於進入了尾聲,不知不覺就到了最後一篇,似乎是有點感傷哩,不管如何還有更多美好的事物在等著我們前去探索,就請大家接著看下去吧!

To Tie or not to Tie
Students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twerp for Hermès

To Tie or not to Tie 是為了慶祝Hermès ties 16週年,由比利時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twerp 所設立的創作專題,學生們被要求去重新思考材質、型式還有如何穿戴的問題,小編覺得除了自己的創作之外,偶爾有這樣的一個主題project還挺有趣的,大家可以重新去思考已知的事物,創作出新的可能,說不定會創作出一種新型態事物或潮流也說不定。

領帶的背後藏了個口袋,上班族也許可以考慮把悠遊卡放進去,領帶一滑"嗶嗶"就過! 

  
這次專題的Winner,兩側的束帶可以調整,創造出多種樣貌,質感很不錯,雖說我是女人但也會想要這種領帶。

用金屬線條做出的領帶,虛實之間,to tie or not to tie?


別在胸口的領帶,也可以當胸針使用。


 最後這個更加虛無了,直接把襯衫給剪了吧!
(P.S. 照片中的弟弟們應該是練過的,如果自信有限,其他的設計也是很有趣的喔,不要亂學)


在展覽旁邊還有展示他們學校學生不同年級的專題作品,可以簡略的了解這學校的教學脈絡,但似乎也是有點招生的意味存在,對這間學校有興趣的朋友們也可以參考一下。


       
    BA1的作品,似乎也是大膽的採用各種媒材創作




如果沒記錯好像是BA2的作品,主題是琥珀的運用


然後真的忘了是哪年級的作品,但主題是用同重量的金來創作



MA的作品,曾在Amsterdam 遇過這位藝術家,他使用鈦金屬來結合水泥,據他所說光是切金屬就很耗工了,為了找到便宜的鈦金屬,他還曾千里迢迢的飛到中國,然後又是另一件美好事情的發生,總之,看得出藝術家的堅持,不然如何完成美麗的創作呢?




Perp Walk
Bobette Boucher, Nicola Scholz

一進到展場中,小編先被整牆的鵝蛋給吸引住,每顆蛋看似差不多的構圖方式,但其實又明顯可以看的出他們的不同,每顆都好像具有不同的個性的外星生物一樣,看一看覺得他們還挺俏皮的,然後再看看其他的作品,有動物的牙齒及爪子,甚至還有蛇皮!!!

於是就問了問這些創作的由來,原來這兩位藝術家都是志同道合主要用大自然的素材在創作,也因此促成了這一次的共同展覽,但小編認為做這樣的創作一定要有很強的收集能力,畢竟這麼多蛋還有完整的蛇皮,也是要費盡一翻心思才能取得的呀。

made by Bobette Boucher


made by Nicola Scholz




同樣的型態,不同的材質,保證純天然!
made by Bobette Boucher



Mind the gap!
Susanne Elstner, Susanne Holzinger, Christiana JÖckel, Christiane Oexl, Gottlinde Singer, Monika Vesely, Annette Zey

 這個展覽共七位藝術家在此展出,一直對這展覽名稱很好奇,畢竟小編在英國求學,而Mind the gap在地鐵中是再熟悉也不過的一句話,於是問了問展覽的藝術家們才知道原來她們主是要從英國組織起來的一個Group,其中還有一位是來自Birmingham 的學姐,真是太親切也不過的了。

說到展覽主題,她解釋一開始她們也很頭痛,後來就想到所有的創作是從
MIND開始,然後有一天突然就被地鐵這句”Mind the gap”給吸引住,聯想出「創作經由每個人不同的創作手法,跨越了各自的GAP…」於是這句話就突然變得很符合藝術家們創作的歷程,也就成為了展覽的名稱。

made by Susanne Holzinger
  
made by Annette Zey
made by Susanne Elstner



made by Christiana JÖckel


其實還還一些展覽小編沒有機會看到,也就成了遺珠之憾,省思了一下如果明年有機會再去,應該要換個方式進行,在看了Schmuck 連續三年以來,可以跟大家分享的小要訣是:

1. 其實有些展覽每年都在同一個地點,但小展開幕的時間又很不一定,大家如果明年有要前往的,要記得開幕時間要先歸類好,因為一開始的兩天很多小展都還沒開始,小編以區域 劃分其實一開始很多都撲了個空。
2.  主要展覽的時間會集中在星期四到六,到了禮拜日其實所剩已不多了,但SCHMUCK主展會一直到禮拜一,所以除非對頒獎還有跟藝術家們交流有興趣,不然其實可以把主展留到禮 拜日或一再看,也可以避開大量人群,好好欣賞作品。



另外補充2014的Schmuck & Talent已經開放報名了,採取網路報名型式,10/1日截止。
報名網址:http://www.hwk-expo.de/index.cfm?id=1164&as=14143

網頁下方另一個是Talent的申請連結,如果資格符合可以一起報名,有問題也可以問小編,會盡量以經驗來與大家分享資訊, 讓我們迎接下一年度Schmuck的到來吧!


Good luck!


結語: 小編心裡大歡喜,Schmuck系列 終於結束了,畢竟小編雖然想分享這些好東西給大家,但文筆有限,一想到這麼多東西要寫出來,腦袋就會打結,所以有時寫出一些自己也不知道在寫啥的東西,就請大家見諒哩!!